RESEARCH CENTER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孰知塞北千重翠,竟是江南万顷田”,银川位于贺兰山、黄河环抱的银川平原之上,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银川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西夏古都”,也是我国回族的重要聚居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1986年,银川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银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乡风情”三大特色已有不同程度地弱化,与其历史价值地位不相符合;同时,国内名城保护理论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不断健全。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编制新的名城保护规划,来指导银川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本规划在深入研究银川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后,将银川的特色价值提炼为:
1、价值突出、地位独特的西夏古都历史文化遗存;
2、丰富博大的回族文化风情;
3、山拥河绕、渠湖相连的塞上江南景观;
4、积淀深厚、遗存众多的明清边防文化线路。
围绕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价值,本规划在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和历史建 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层次梳理了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
1、市域层次:确定“山、河、渠、湖、城、一条文化线路段落、五个文化遗产聚集区”的保护结构,并对相关遗存提出保护措施,结合文化遗产资源现状,设计了西夏文化、历代边防文化、回族风情和塞上江南四条展示线路;
2、历史文化名城层次:确认了“一环、一关、两轴、众遗存”的保护结构,提出相关遗存的保护措施,给予古城整体高度控制要求和用地功能调整等方面建议;
3、历史文化街区层次:划定了五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分别提出了保护措施;
4、文物和历史建筑层次:对文物和历史建筑提出了保护要求,并对重点文物——西夏王陵提出了保护区划调整建议;
5、非物质文化遗产层次:提出了非遗文化空间及其传承保护机制的建议。
本次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了若干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扩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
对城市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地理进行关联分析,研究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与其所处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名城整体价值的认识。在原有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线路、文化景观、沟渠水利系统等新的大尺度文化遗产类型,在区域空间尺度上系统性整合不同级别的、自然与人文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增加名城遗产内涵,提升名城价值,加强聚落及其周边环境在空间维度上的整体保护。
2、凸显价值评估在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合理地做出与遗产自身地位相符合的价值评估,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各类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与艺术等价值,使其成为确定保护级别、保护措施与利用方式等的重要依据。
3、以保护为核心的合理化利用方式探索
在对各类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探索与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战略以及名城内不同类型遗产的展示利用方式,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综合效益。结合文化遗产资源现状,策划文化遗产展示利用项目,设计了西夏文化、历代边防文化、回族风情、塞上江南四条展示线路。
本规划通过对银川历史文化名城总体结构与重要节点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研究,致力于在已有特色的基础上挖掘新特色,从而指导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