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以下是张杰教授接受《世界遗产》杂志访谈的内容摘录)
1. 您觉得瓷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对于景德镇意味着什么?
*景德镇自古即是瓷都,对瓷的考古由来已久,但考古和城市常常没有放在一起考虑。景德镇不光有瓷,瓷留下的遗址,还有城。
*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具有广阔丰富的层次与不同的侧面:
从时间上,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到近代、现代、当代;
从空间上,包含地上和地下;
从城市角度,设计到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不同组织;
从具体历史断面看,有原料、运输、生产、销售的生产的链条;也有一个贸易、消费的链条;甚至包含着世界贸易的链条。
*所以我们这次做景德镇的保护研究,希望它时空的纵剖面都是一个网络。不同朝代,比如窑口是怎么变的?原材料运输的体系是怎么演变的?窑炉是怎么演变的?……横的方面也是这样,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有原材料的运输、不同程序的加工,以及销售带来的各个环节,比如码头、水运等等。不管是历史的演变还是切片,找到全谱系的信息。
2. 您觉得景德镇的保护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要思考景德镇老城的物理空间分布与制陶、贸易,以及与制陶的人、做陶瓷生意的人的关系,搞清楚不同的空间模式。例如明清景德镇产业形态上的“官搭民烧”与今天老城区房子的关系。在考虑经济平衡的同时,我们更多地增加了对历史信息的考虑;
*在文化成为生产力的背景下,在专业上、社会上对于保护有了更多的共识,这一时期,景德镇的房子和陶瓷都可能嫁接到新的产业上去。同时,保护瓷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花钱来保它,来表达它,而是未来有可能真的给城市带来发展的契机,这就是我们保护视野的扩大。
3. 您觉得景德镇历史城市格局有什么特点?
*初看景德镇会觉得格局非常自由,甚至有点乱。但研究之后会发现,它从功能布局到文化追求,都有很强的逻辑性。比如龙窑都建在山坡上,达到干燥、避水的目的,有利于烘干……从事陶瓷生产的人在什么地方住,怎么生产、运输、交易,在空间上有着非常清晰的关系。
*这种模式可能不是从图纸来的,看起来随机,但背后可能有系统的传承。所以我们今天来看景德镇的布局,从我们现在的语境出发,它是一种理性;而从它当年的语境来解读,可能是风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
4. 您觉得该如何应对保护文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管理。五十年代以后,我们对住宅的投入很少,使得老城越住越挤,越挤越破,变成现在这样子。这和我们整个社会系统有关系。以前我们有一种思想,保护的东西就不能动,就要当成博物馆,这种静止的模式反而是阻碍了我们用更多的方式和资源来保护它。我不是认为博物馆不好,而是说博物馆应该是最少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应该是把过去的东西给一个合适的用途。
*还有就是制度,应该为遗产积极拓展一些经济上能够自立的门路。应该鼓励全社会的资金健康地投入到保护事业中,保护要能够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属于私有产权的遗产可能是公有的精神财富,属于公有的遗产如果缺少资金保护,是不是也可以有社会资金介入?这样就想得更多些,遗产保护的视野变得更大。
5. 您觉得应该怎样避免景德镇周边目前还存在一些损害性的现象?
*首先要提高社会对遗产的认识,先把价值尽可能的讲清楚。把文化价值研究清楚,把范围划出来,这样就有了法律的依据。这也是政府走向现代管理的前提。
*先建立前面所说的网络,在这个基础上划。网络上的每个线、点和面,我们这次有些做的很清楚,还有一些就是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要求。因为总体工作量很大,工作方式上也不是一次全部定下来。规划工作是有连续性的,保护工作会继续延伸。我们是把景德镇的保护当做事业来做,所以拿出了很多精力来做落地实施工作。
6. 您觉得未来的景德镇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现在去看景德镇的老城,觉得黑乎乎的,脏兮兮的,老百姓屋里也是黑乎乎的。未来的景德镇,我希望墙还是黑乎乎的,街道还是斑驳的,但是走进老百姓的屋子里面,是敞亮的,他们的生活是比较舒服的。壳是老的,历史信息还保留着。
*国内现在能够以民居为主做保护,把老城真正保留下来的太少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景德镇能忍一忍,把保护的工作力度做大一些,也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能提高。在很多城市,政府不去投入,市场也不去投入,就导致老城区状况越来越糟糕。老城区和贫困怎么脱钩,我觉得是我们做保护特别需要破解的一个问题。
*景德镇非常难得,我希望经过十年的工作,大家再来看景德镇,会是一个惊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